-
【划重点】:过去几年,外部环境的种种变化让我们见证了太多品牌的起起落落。当市场开始祛魅,消费走向理性,一个新品牌想要在大浪淘沙的环境下寻求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做到用户心里,如此才能使市场看见,被用户选择。
【家电资讯-家电新闻 - 营销视野,作者:编辑】过去几年,外部环境的种种变化让我们见证了太多品牌的起起落落。当市场开始祛魅,消费走向理性,一个新品牌想要在大浪淘沙的环境下寻求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做到用户心里,如此才能使市场看见,被用户选择。
事实上这对一个新品牌并不容易,这需要企业拥有强大的战略执行力和用户需求洞察。但成立仅仅4年的三翼鸟,不仅承受住了市场考验,并且还做到了用户家庭的大规模落地。一个直观的数据显示,去年,三翼鸟全年零售额突破100亿,平台活跃用户超1000万+。
创立四年,年破百亿。收获这样的成果,三翼鸟背后究竟做了哪些努力?
家电家居一体化开启商业新增量
智能家居的持续普及,让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尝试全屋定制。以往这是家电、家居两个行业分别来做的,但因为彼此是独立经营,这就导致了家装时双方的落地标准难免会有出入,不适配、不协调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解决这一用户痛点,三翼鸟在原有场景方案的基础上,升级了家电家居一体化解决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是立足于用户体验,统筹家电、家居的落地标准,以此来针对性解决家装过程中,用户遇到的家电和柜体尺寸不协调、设计风格不统一、功能不匹配等问题。
而这一创新的商业模式,带来的意义是持续且深远的。对用户而言,一体化的场景方案中不仅包含了全屋智能家电,更包含前期设计、中期施工到后期家电家居配套的一系列问题,自己无需花费太多精力,就能拎包入住一个满意的家。对行业而言,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让家电、家居融合成了更完整的产业生态,双方就用户家装问题实现资源互通、信息互享,进一步拓宽服务覆盖面,创造更大增长空间。
三翼鸟过去一年的经营成果,也印证了这一点。数据显示,三翼鸟2024年全年零售额破百亿;智家APP月活用户数达1000万,同比增幅超35%。与此同时,良好的经营也带动了线下门店的增长,仅2024一年,三翼鸟就新增了1556家门店。
三大引领能力,支持三翼鸟持续走高
品牌有了明确的战略方向,还需具备推进战略落地的实力。回看三翼鸟的发展过往,家电家居一体化的提出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从对全场景解决方案探索开始,三翼鸟就一直在融合各方生态资源,去提升定制、交付、智慧这三方面能力建设。这也正是三翼鸟能在短时间飞速壮大,并做到快速落地的核心支撑。
首先,三翼鸟的定制不是模式化定制,而是因人而异的个性定制。毕竟每个家庭户型不同、需求也不同,三翼鸟为保证千人千面的满足,首创了行业智慧家电家居一体化定制平台,可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快速生成设计方案。
其次,三翼鸟的交付不是多轮交付,是一次就好的交付体验。因为其拥有首个智慧家电家居一体化交付工具,保证了所有施工和交付环节都是完全公开的。用户全程只要对接一个人,就能解决所有需求问题、
最后,三翼鸟的智慧能力不是单一的指令交互,而是具有深度理解的无界交互。比如当你感觉冷了,不需要对空调说“开机、调节温度”这些烦琐指令,只需说“我冷了”,空调会主动开启,让室内温度稳定在适宜的26℃。能做到这点,是因为三翼鸟拥有海尔智家大脑,它搭载行业首个端侧大模型HomeGPT,可基于全屋深度互联实现主动感知、意图理解,让服务更加人性且便捷。
总之,品牌成立第4年营业额就能突破百亿,代表了市场和用户的认可。这无疑也为三翼鸟积攒了更多的信心和底气。站在家电家居一体化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其腾飞之路或许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 家电资讯网站对《三翼鸟:创立四年,年破百亿》一文中所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本站所转载图片、文字不涉及任何商业性质,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不承担任何侵权责任。联系QQ:411954607
本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家电资讯网站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敬请谅解。
-
- 推荐新闻
- · 三翼鸟:创立四年,年破百亿
- · 去年破百亿!三翼鸟落地持续加速
- · 行业首个“端+云”双模型备案!海尔三翼鸟HomeGPT Edge备案通过
- · 卡萨帝:既发明生活,又发明趋势
- · 全球16连冠:用户看中了海尔什么?
- · 行业唯一!海尔智家获最具投资价值奖
- · 唯一中国家电企业!AQUA越南荣获双项科技大奖
- · 恩博力电器 2024 闪耀行业,2025 再启新程
- · 岁末盘点,海尔智能制造行业最领先
- · 18年引领!卡萨帝为用户发明“双区生活”